徽州古城赏戏韵,六尺巷里寻礼让。11月17日,合肥市图书馆学会与行知课堂携手打造的“从安庆府到桐城派--一日双城记”研学游圆满结束,吸引了20余名学员积极参与。文史作家、资深语文教师、合肥市图书馆“趣味国学”公益讲座主讲朱首彦先生应邀作为此次活动主讲导师。迎着朝阳,满怀期待的学子们踏上一段充满知识与乐趣的研学游征程。
首站抵达安庆博物馆。学员们在朱老师的带领下,有序地参观了各个展厅。在历史文物展厅,他们目睹了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人面像、战国时期的越王丌北古剑等珍贵文物,这些古老的器物仿佛穿越时空,向众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朱老师的介绍,不时提出问题,眼神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;在安庆古代文明陈列展厅、安庆近代文明陈列展厅,朱老师讲述了在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、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、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中,安庆无数仁人志士都前赴后继地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的英勇事迹,学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安庆的历史文化。
一步入黄梅戏艺术陈列展厅内,大家首先看到的是黄梅戏的服饰、道具。朱老师向学员们详细讲解了黄梅戏的起源、发展历程、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,全面普及了戏曲知识,学员们仿佛穿越时空,见证了黄梅戏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,领略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。学员们也深刻地意识到:黄梅戏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、去传承、去发展,未来也会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,参与文化传承活动。
下午乘车率先抵达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。学员们跟随朱老师的步伐依次参观了“古邑春秋,名城遗韵”“杏坛弦歌,人物芳华”“桐城文派,天下文章”“风雅继武,翰墨流芳”四大展区,瞻仰了桐城派代表人物如方苞、姚鼐等的雕像和著作,聆听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,从桐城的历史沿革到文化名人,从桐城派的文学成就到民俗风情,每一件展品、每一幅图片、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,让学员们得以窥探桐城文化的丰富内涵。
随后来到了桐城文庙。历史上,文庙与儒学学宫连在一起,“庙学合一”,对形成“桐城派”及桐城崇文重教传统风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大家走过宏伟的大成殿,踏上承载了无数读书人梦想的状元桥,瞻仰了至圣先师--高大的孔子塑像,聆听朱老师深入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、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最后一站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六尺巷。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句,让六尺巷的故事深入人心。学员们在巷子里漫步,聆听着朱老师讲述关于六尺巷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,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宽容、和谐的精神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,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。朱老师鼓励学员们有时候在面对利益冲突时,通过退让与理解,就可以化解矛盾,达到“双赢”或者“多赢”的局面。学员们纷纷表示,要将这种礼让的精神铭记于心,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,以和为贵,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。
夕阳西下,“从安庆府到桐城派--一日双城记”研学游也圆满落幕。在这一天里,学员们收获颇丰,他们在安庆戏曲寻根,领略黄梅戏韵,在桐城解锁历史人文风情,在丰富文化素养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,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。学员们满怀期待地盼望着下一次的研习营,渴望再次踏上探索徽文化的旅程。
“研”途皆胜景,“学”中见天地。本次研学游活动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,是为让学员们在游玩体验中跟随名师开阔眼界、增长见识、提升文化修养,也在且行且游中愉悦身心,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。参与的朋友们纷纷表示:风景在路上,研学促成长,研学的收获也将如同星星之火,在学员们的人生道路上燃起燎原之势,点亮他们的知识灯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