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0日,由合肥市图书馆、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“合图名师公益讲座•诺奖解读”系列科普讲座首场活动在合肥市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办。
首场关注生理学或医学奖
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,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•凯林、格雷格•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•拉特克利夫,以表彰他们在“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。
活动中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,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系博士后黄蓓以“细胞应对氧气供应变化的智慧”为主题向大家解读了“细胞应对氧气供应变化的智慧”这一研究。
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。几个世纪以来,人们致力于研究氧气对于机体的重要性,但一直搞不清楚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的变化。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William G. Kaelin Jr、Sir Peter J. Ratcliffe 和 Gregg L. Semenza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适应过程之一的机制---细胞应对不同氧气浓度变化的分子机制,为我们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,该发现也为治疗贫血、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思路。
可是,诺奖获得者们是如何发现缺氧诱导因子?该因子是如何启动红细胞生成去搬运更多的氧气?它的存在是如何受氧气变化水平调控?三位科学家们又是如何联手攻克难题?贫血与癌症和这条生物体感知氧气的通路有啥关系?黄蓓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揭晓答案的来龙去脉,并充分解读科学家的研究思路。
随后将举办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、物理奖解读活动
此次讲座为“合图名师公益讲座•诺奖解读”系列科普讲座活动的首场活动,10月27日、11月3日上午9:30还将分别举办2019年诺贝尔物理奖、化学奖解读活动,通过三场讲座向社会公众权威解读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、物理学奖、化学奖的获奖科研成果。
参与方式:
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关注【合肥市图书馆】微信公众号,点击菜单栏“约•合图”—“约•活动”,点击活动海报进行报名。
本次活动旨在重点介绍2019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来龙去脉,充分解读科学家的研究思路,弘扬科学家用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,引导公众进一步了解科学类诺贝尔奖的近况及其科学价值,从而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科学、爱科学的激情和投身科学探索的兴趣。
近年来,在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民生工程中,合肥市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开放式合作,以发展成为广大市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文化场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登陆:
合肥市图书馆微信号:hflib1958
合肥市图书馆读者QQ群:371862536
合肥市图书馆新浪官方微博:@合肥市图书馆
合肥市图书馆抖音ID:376849818
首场活动关注生理学或医学奖.JPG
黄蓓老师以“细胞应对氧气供应变化的智慧”为主题向大家解读了“细胞应对氧气供应变化的智慧”这一研究.JPG
现场座无虚席.JPG